建築師考試設計實務考量與策略基礎重點
本講義旨在提供一套系統性的設計計畫與策略考量通則,適用於建築師考生。內容涵蓋從使用者分析、動線規劃、量化標準應用,到空間功能整合等多個關鍵面向,旨在建立一個全面且具實用性的設計思考框架。
共享講義#0066f
圖/文 施明宏建築師

方格子|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

全考題歷屆設計考題索引(81年 - 113年)

本篇文章旨在為建築師考生提供全面的考試趨勢與重點索引,涵蓋了自81年至112年的各種建築設計與敷地計畫的全考題。我們整理出過去幾年的各類考試以及蒐集考題樣式與主題,包括教育、複合、住宅等類型,幫助考生系統地瞭解未來的考試重點與準備方向,希望能有效提升考生的考試表現,取得理想的成績。

goldjys.kaik.io

全部課程 - 建研所室/金牌建築文教事業

專注於建築師考試教育十二年,以深厚的專業知識與系統化的教學方法,培養新世代建築人才。我們獨創會員制課程,結合線上與實體教學,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支持。從手繪設計、競圖實戰到考試策略,我們不只是補習班,更是陪伴你邁向建築夢想的夥伴。

為確保本講義內容能更貼近建築師考試的需求,本章節將著重探討如何將設計計畫與策略考量通則,有效應用於考試情境。這不僅涵蓋了對考題的理解與分析,更在於掌握考點精髓,以及在有限時間內展現完整且具說服力的設計論述。
考生應將前述周邊使用者與動線等概念,視為設計方案的基礎構成要素,並思考如何在設計圖面與文字說明中,清晰地呈現這些考量。針對考試評分標準,特別是對於細節的掌握度與實務應用能力,本節將提供具體指導,協助考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得分關鍵。
一、周邊使用者與動線
好的空間設計始於對「使用者」的深刻理解。設計必須首先回應其服務的主要使用者族群,無論是充滿活力的學生、尋求寧靜的長者、每日通勤的居民,還是偶爾到訪的遊客。每個族群的需求、行為模式與停留時間都截然不同,這些差異應直接反映在空間的佈局與設施配置上。
明確知道考試目標使用者
動線規劃是空間的命脈,其設計應以「簡潔、直觀、安全」為最高原則。清晰的動線能引導人流順暢移動,避免不必要的繞行與擁擠。尤其需要仔細分析高峰時段的人流特性,預測潛在的瓶頸與衝突點,並透過拓寬通道、增設引導標示或分流設計來加以化解,確保所有使用者都能享有安全且無障礙的通行體驗。
關鍵語:人流分析、動線安全、可及性
友善通路在建築師考試中是極為重要的考點,它不僅體現了設計者的社會責任感,更是法規遵循與實務應用能力的綜合展現。無障礙設計的核心是確保所有使用者,無論其身體狀況如何,都能安全、便利、自主地使用建築空間。
具體要求方面,考生應熟悉並應用「建築技術規則」及相關「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」中的細節,例如:坡道坡度(通常不得大於1:12)、無障礙廁所的空間尺寸與設備配置(如扶手、求助鈴)、走廊與門的淨寬度、導盲磚的設置、電梯尺寸與按鈕高度,以及停車位、出入口、樓梯等細部的無障礙考量。這些規定旨在消除物理障礙,提供無差別的使用體驗。
在考試中呈現友善通路考量,需要將其清晰地體現在設計圖面(平面圖、立面圖、剖面圖及細部大樣圖)上,並透過設計說明文字,闡述其設計理念與符合法規的依據。這不僅能展現考生對法規的理解,更能凸顯其設計方案的周延性與人本關懷,是獲取高分的關鍵所在。
二、出入口分流
有效的出入口管理是維持空間秩序與品質的關鍵。為了避免不同活動之間的相互干擾,各個功能空間應盡可能設置獨立的出入口。這種「分流」思維不僅能提升使用效率,更能保障特定空間所需的氛圍。
動線規劃在建築師考試中確實是極為重要的考點。這不僅是因為動線直接影響空間的機能性、安全性和使用者體驗,更是評估考生設計邏輯與空間理解能力的核心標準。在評分上,老師會著重檢視動線的清晰度、效率、是否能有效區分不同使用者或活動流線(如人車分流、潔污分流、公私分流),以及對無障礙動線和緊急疏散的考慮。常見考點包括基地內外動線組織、建築內部各功能空間的連結關係、以及特殊類型建築(如醫院、學校、交通樞紐)的特定動線要求。考生應在設計中透過明確的平面配置、人流分析圖、標示清晰的出入口與路徑,並能在設計說明中闡述其動線策略,來展現深思熟慮的動線規劃能力。
公共空間出入口
商業設施、社區活動中心等具有高度公共性與人流聚集特性的空間,其主要出入口應配置於基地鄰近主要道路或交通節點之處,以最大化其可及性與便利性,方便大量人流快速進出。
私密空間出入口
相對地,住宅、托老所、日照中心等需要安寧與私密性的空間,其出入口則應策略性地配置於較為隱蔽的次要道路或巷弄內,遠離主要人流與噪音干擾,為使用者創造一個安全、靜謐的環境。
關鍵語:入口清楚、公共私密分流
三、量化標準應用
好的設計不僅是藝術創作,更是科學的實踐。在空間配置上,應積極導入量化標準作為客觀的決策依據,以確保功能的合理性與服務的有效性。這些標準可能來自法規、設計規範或學術研究,為設計提供堅實的基礎。
01
公園與校園規劃
根據服務人口或腹地範圍來規劃其規模、設施數量與分佈。例如,一個社區公園的服務半徑通常設為400至800公尺,確保周邊居民步行即可到達。
02
社福設施配置
日照中心、托老所等設施的選址,則需以服務對象的「鄰里可及性」為首要考量,確保長者或行動不便者能安全、便利地使用,服務範圍通常更小,更強調與社區的緊密結合。
關鍵語:服務半徑、設計標準、功能合理性
四、基地正背面與街道互動
基地的「朝向」不僅是物理方位,更是一種與都市紋理對話的策略性選擇。明確定義基地的正、背面,並據此安排空間機能,是創造和諧都市介面的基礎。
正面:迎接公眾
基地的正面,通常是面向主要道路、廣場或擁有最佳視野的一側,應被賦予公共性。這裡適合安排商業店面、主要出入口、展覽空間等,形成開放、活潑的街道表情,吸引人們走近、停留與互動。
背面:安頓私密
基地的背面,則可配置需要較高私密性或屬於後勤管理性質的空間,如住宅單元、辦公室、垃圾集中區、設備機房等。這樣的安排能有效減少對外在環境的干擾。
介面:創造交流
在建築與街道的交界處,應刻意留設如街角廣場、騎樓、建築退縮等緩衝空間。這些「灰空間」是都市生活的催化劑,能鼓勵各種自發性的街道活動,豐富都市的公共生活。
關鍵語:朝向判斷、正背面安排、街道交流
五、功能整合與串聯
現代都市設計強調空間的複合利用與效率。一個成功的設計方案,不僅要妥善安置各項機能,更要思考如何將它們有機地整合與串聯,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。
公私分區,灰區過渡
首先應明確劃分公共與私密區域,避免動線與活動的衝突。接著,利用中庭、廊道、半戶外平台等「灰空間」作為兩者之間的過渡與連結。這些空間既能區隔機能,又能促進不同使用者之間的偶遇與交流。
機能互補,彈性轉換
在配置上,應思考不同機能間的互補關係,例如將圖書館與咖啡廳結合,或讓校園操場在假日成為社區公園。更重要的是,需預留空間的「彈性」,思考其在平時使用與災難發生時(如作為臨時避難所)的功能轉換能力,提升空間的韌性與價值。
關鍵語:機能整合、空間串聯、彈性利用
應用
綜合上述原則,設計計畫與策略的核心,即是在「人流 × 空間 × 功能 × 彈性」四個維度中尋求最佳平衡。這需要一個多層次的思考框架:
1
2
3
4
1
整合導向
以公共與私密串聯為策略
2
理性導向
以標準與尺度為依據
3
效率導向
以動線與出入口為骨架
4
需求導向
以使用者為核心

📌 筆者用法建議
這套多維度的思考框架,不僅是都市設計的核心原則,更是學習與實務應用的寶貴工具。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情境來運用:
  • 課堂導論與設計啟動:對於初次接觸都市設計的考生或學生,在開始任何設計專案前,應將這套「人流 × 空間 × 功能 × 彈性」與「整合、理性、效率、需求導向」的框架作為總綱。它能幫助建立宏觀的思考視角,確保設計方向的全面性與前瞻性,避免過早陷入細節而忽略整體架構。
  • 模擬考後檢討與自我評估:將此框架視為一份「檢核表」。在完成設計方案或模擬考後,逐一比對每個原則,檢視方案是否完整涵蓋了這些關鍵考量點。例如:
    - 方案中的人流動線是否流暢且安全?
    - 空間劃分是否明確且具彈性?
    - 各項功能是否互補並能有效整合?
    - 是否預留了未來擴展或應變的彈性?
    這能幫助你找出設計中的盲點,並針對性地進行優化。
  • 實務專案分析與溝通:在實際的都市規劃或設計專案中,可利用這套框架來分析現有問題、評估不同方案的優劣,並作為與利害關係人(如政府、開發商、社區居民)溝通的共同語言。清晰闡述設計決策背後的考量,能有效提升專案的理解度與接受度。
  • 跨領域合作與創新:這套框架也適用於促成跨專業領域的對話與合作。例如,與交通工程師討論人流優化,與景觀設計師探討空間氛圍,與社會學者研究功能需求,共同為都市環境提出更具創新與永續性的解決方案。